篇一: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初看书名——《城南旧事》,让人有种年代感,但翻看每一个章节,却让我“找到”了不一样的童年。与这本书结缘并非偶然,这源自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冬阳·童年·骆驼队》,因为喜爱极了文中的故事,才刻意找来作者的这本书去读。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一本关于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性作品。书中共写了六个小故事,英子是贯穿全书的关键人物,书中描写了小女孩英子从七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每一个故事都感动着我,感动背后是深深的同情与莫名的心酸。
故事中的英子经历了许多成长的变故,也正因为这样,一个个人物开始走进故事里,同时也走透英子的生活里:惠安馆内被称做疯子的秀贞、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厚嘴唇年轻人、常住在英子家躲风声的德先叔、被施家赶出来留宿英子家的兰姨娘、莫子家的仆人宋妈……,他们都是英子成长中的重要人物,通过生活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英子明白了许多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惠安馆》,这篇故事的主人公秀贞是一个二十多岁被人视为疯子的女人,故事讲诉了她和借宿惠安馆的北大学生思康相爱、分别,生下小桂子,又被母亲丢在了齐化门城根下,最后导致秀贞因思念而发疯,最后在英子的帮助下,秀贞找到了女儿,母女团聚,但是最终秀贞母女却因遭遇车祸而死去。
那时的英子,还是一个孩子,一个这么弱小的孩子竟懂得什么是爱,她用纯真和爱心善待着“疯子”,用她微薄的力量帮助着这个苦命的人。故事最后虽然以悲剧收场,但悲剧的背后是默默的爱与浓浓的暖。但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好好地活着更不容易。活着,得爱着,就算这爱小的仅如一根稻草,无关饱暖,也不能救人于水火,但是,握在手中,终归是个念想。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小学毕业了,可爸爸却病倒了,最后离世的过程。故事用“爸爸的花儿落了”象征爸爸的去世,寄托了对爸爸深深的思念之情。让人欣慰的是故事中的“我”真的长大了。故事结局虽伤感,但让我们明白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与不幸,我们要勇敢接受事实和面对今后的生活。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或长或短的人生旅程,谁都有可能遇到困难和逆境,都有可能情绪低落,但是,再悲观失望,我们也不要放弃希望。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坚强的英子,富有同情心的英子,做事有耐心的英子,教会了我许多许多,去勇敢面对挫折,去爱,去微笑面对生活,去相信明天会更好。
作者的童年一去不复返,我的童年正在进行,我会珍惜相遇的所有,身边的人,经历的事,都将留存心底,想着某年某月的一天,我也会拿起笔,记录下一段段珍珠般的往事。
篇二: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小学高年级,我就接触了中小学教育必读丛书《城南旧事》,几页读下来,感觉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坚持读了几章,实在读不下去,就搁浅了。
今年暑假,我再次拿起本书,决定把它读完。
说来也怪,今日一读,真乃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书中的语言清新优美,纯真朴实,作者用一种对童年的眷恋和故乡的无限思念,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本《城南旧事》,就是一首淡雅而含蓄的散文诗。
作者林海音是台湾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1920年出生,在台湾被日本侵略期间,林海音一家不愿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北京是林海音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北京对林海音而言是刻骨铭心的。解放后,林海音又回到台湾,两岸隔离,北京很难再回去了,一如童年难以回去。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记述自己童年传记体小说,作者以其6岁到12岁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20世纪初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英子一家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作者通过小英子天真的童眼观看大人们的世界,将自己的童年经历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出来。或许是出于对北京的无限思念,或许是对北京人的深深回忆,作者写下这篇城南旧事,聊以慰藉自己www.qnrcy.com对大陆的相思之情,其中透露出自己的淡淡哀愁与沉沉的思念,感染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书中小女孩英子眼中的疯女人秀贞、小伙伴妞儿;在新居认识为弟弟上学而偷东西被抓的陌生男子;兰姨娘、德先叔等;而父亲的去世,让一个12岁的孩子撑起了半个家,不仅要哄弟弟妹妹们开心,还要照顾妈妈。面对这样的困境,英子能一直保持着善良纯真的天性,勇敢的生活着。“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是小孩子了。”英子瞬间变成了大人,也让她快乐的童年背上了沉重的担子。
作者的童年就像一个百味瓶,里面装着酸甜苦辣,各种味道,同时又像一个万花筒,绽放着无数耀眼的光芒。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段美好的过程,美好的记忆。再开学,我就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了,告别我的童年,开始我的青春岁月。也许在人生的道路上,童年只是个铺垫;也许在成功的人生中,还要感谢童年的那段回忆,谁都无法抹去的。
合上《城南旧事》仍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以说这本书像金子一样闪光、像玛瑙一样纯洁、像水晶一样透明、像鲜花一样芳香隽永。
“淡极使知花更艳任是素语也动人。”我丛中读出了悲情、读出了人性世界、感受到了世间的真善美。而书中通过小英子天真的视野向我们所展示的,也留给了我们许多思考,这一切都只能让我们自己去慢慢感悟了。
篇三: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细读《城南旧事》,便能体会到上个世纪的北平市井味儿和那个时代的古色古香,但那股深沉而无私的父爱,更令我感慨万千。
很多书中用大量华丽的词藻来赞扬父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悟透华丽的文字之下隐藏的父爱。我曾经也只对“伟大的父爱”一知半解,直到遇见《城南旧事》才全部悟透。
雨季的北平亦是寒冷,不少青年与老人都难以起床,更别提年幼的英子了。当小英子在温暖的被窝里苦苦哀求父亲不去上学时,严厉的父亲却毫不留情,操起鸡毛掸子将赖床的英子痛打一顿,狼狈的英子不得不抽泣着去学校。
看到这儿,我不禁眼眶湿润,英子还是个小孩子,偶尔赖床不想去学校也是在常理之中,英子父亲怎么忍心对年幼的英子下手呢?我忍住气愤看了下去,令人惊讶的是英子到学校后,却发现父亲竟然跟到了学校。原来,英子的父亲是怀着愧疚与担心来安慰英子的。虽不觉言表,但浓浓的爱意却融在了父亲的一举一动中。
我的眼泪不知不觉中涌出了眼眶,我被父亲那段深沉的爱意感动了!虽然父亲深沉的爱严厉、苛刻,但是那却是父亲埋藏在心底深处最炙热的父爱啊!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是他不惧风寒,送我平安到校,在漫漫长夜中,是他不顾困意,为我完成心愿,在一个个日子里,是他给予我欢乐与笑容,他,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对我们的爱永远都是那么深沉、那么温暖。儿时,天真烂漫的我,固执的相信真的会有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礼物,在平安夜我兴冲冲地写下了满怀期许的愿望。圣诞节当天的早上醒来,我兴奋的发现了摆在床头的礼物,兴高采烈地向父母展示我收到的礼物。但等我长大后,才明白其实哪有什么圣诞老人,所谓的圣诞老人其实是父亲,而令我欢呼雀跃的圣诞礼物,却是“圣诞老人”在圣诞节的夜晚顶着风雪从商店里买回来的,那个圣诞节让我永远忘不了。
父爱如山这句话让无数子女为之动容,而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了他的分量,父爱,是把所有的痛苦留给自己。
父亲对我们的爱永远都是那么深沉、那么温暖。儿时,天真烂漫的我,固执的相信真的会有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礼物,在平安夜我兴冲冲地写下了满怀期许的愿望。圣诞节当天的早上醒来,我兴奋的发现了摆在床头的礼物,兴高采烈地向父母展示我收到的礼物。但等我长大后,才明白其实哪有什么圣诞老人,所谓的圣诞老人其实是父亲,而令我欢呼雀跃的圣诞礼物,却是“圣诞老人”在圣诞节的夜晚顶着风雪从商店里买回来的,那个圣诞节让我永远忘不了。
父爱如山这句话让无数子女为之动容,而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了他的分量,父爱,是把所有的痛苦留给自己。
篇四: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身处锦瑟年华的我们,多多少少地,有一些我们自己不愿承认的“多愁善感”,在迷茫与对世界的无知中摸索着前方的路。我时常会感今怀昔,追问自己,为何在迷迷糊糊中,仿佛一瞬间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在无尽的感慨中,有这样一本书似乎理清了我混沌的思绪,抒发了我的感怀,慰藉了我懵懂的心。
它,就是林海音女士所著的《城南旧事》。
余光中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的确,林海音女士以细腻的情思与流畅的写作技法,在这本书中用朴素平和的语句,带我们走进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走进了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英子的童年——也许,林海音本人的童年。
英子的童年在北京城南,小小的她不谙世事,以童稚清澈的目光观察着身边的人与事。她是那么纯真,那么稚气,那么好奇。在城南,她一次次经历着,同时也一点点成长着。惠安馆里,英子丝毫不理会旁人异样的眼光,认识了“疯子”秀贞,聚精会神地倾听她的故事并毫无条件地帮助她与女儿团聚;搬家后,英子认识了一个为了供弟弟上学而不得不偷东西的年轻人,但她却无法分辨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为了家庭的稳定与持久,撮合了兰姨娘与德先叔;她跟随着宋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英子的童年看似无忧无虑,但随着她的成长,她逐渐对这些人,这些事以及这个世界,有了现实性的认识,并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失望与无助。甜美的童年中不乏苦涩。小英子的故事虽然主打温馨、欢快的笔调,但她的所有旧事,几乎都是以离别作为结局——秀贞紧挽着她失散多年的女儿妞儿,消失在了那个凄冷的雨夜;被英子的纯真善良打动的小偷因为英子对警察无心的话语被逮捕;英子喜爱的兰姨娘在爸爸无法遮掩的失望中与德先叔亡命天涯;宋妈在丧子的悲痛中不舍返乡;对英子严厉又慈爱的爸爸缺席了英子的毕业典礼,他的生命犹如他庭中那枯败的花草,在盛夏的阳光中凋零逝去。
英子感受着悲欢离合,对这个谜一样的世界有了新一面的认识,被迫了解着复杂世事,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了童年,告别了魂萦梦绕的城南旧事。尤其在爸爸去世后,英子仿佛一瞬间成熟了起来,那句令我记忆犹新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充满了英子面对未来的决心,以及些许告别童年的辛酸与无可奈何。
在英子的城南旧事中,我旁观着英子的生活,揣摩着英子的每一个想法,细嗅着书中淡淡的怀旧气息,品味着作者的情怀种种。这些看似普通平凡的家庭琐事、童年故事,在作者的妙笔下,串成一个女孩的成长历程。她对自己的童年的缅怀之情在书中恰到好处地自然流露,使简单却故事令人触动,温暖心灵。这就是好书的魅力所在。我将《城南旧事》读了一遍又一遍,只为沉浸在一个不老梦。
本书可以说是平淡,也可以说是质朴,但是绝对不单薄。如果满怀着寻找共鸣的心态去读,你将找到长大的理由。英子从最初的懵懂,经历好像漫长又好像短暂的童年时光,在一次次对现实的失望、困难面前的无助、朦胧面前的无知中,她终于在强烈的自强心与责任感的促使下,决绝告别了童年,并且以饱满的信心面对未来,她的眼中,也依然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我们总会长大,我们做不到与时间讨价还价,便只能让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前方的未知,在时光风暴的洗礼中傲然挺立。
英子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但我们还可以寻回自己的“城南旧事”。正如林海音所说的那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篇五: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城南旧事》作者是林海音,本书讲了作者七岁至十三岁的童年生活,写到了许多小人物的命运。因为这本书的主旨主要是关于作者的童年,所以人们读这本书,往往只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有着兴趣。今天,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本书的历史事实。
一、关于教育
20世纪初,我国正经历着一个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过渡阶段。此时,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古代,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才有钱读书,普通平民几乎是上不了学的。不过,在当时,中国以农为本,读书人不需要太多。到了清末民初,坚船利炮轰开了我国闭锁的大门,大量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涌入我国,使人们渐渐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教育。但是,那时候的义务教育只有三至六年,上完小学就不用上了,而且学校还收学费;政府没钱,我国又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这些都使很多孩子无法上学。
在《我们看海去》中,主人公林英子认识了一个男人,去做了贼,但是,从故事情节来看,这人本性并不坏。他是因为没钱供他弟弟读书,又不忍心让弟弟辍学,才去偷东西的。他被逮住时,除了英子,大家都对他破口大骂。这反映了旧时社会孩子们要上学读书的不易,许多家长要供孩子读书的艰难。
如今,培养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义务和权利”。回想起先前读书之困难,我们是多么幸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所以,我们新时代的学生要努力学习,以后为国家作出贡献。
二、个人命运
古时候,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这段时间,人们自己的命运几乎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本来,封建社会崇拜的孔子讲究“父慈子孝”,用意是好的;宋代以后,随着君主专制强化,“父慈子孝”却变成“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这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使得人们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人们变得愚昧、麻木,任凭统治者剥削,自己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本书第一篇故事《惠安馆》中,秀贞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小桂子,变成了一个人们所谓的疯子。全北京城似乎只有英子跟她是朋友。秀贞一定要找到孩子,带着她去见丈夫,走向属于自己的命运。然而,母子俩最终却被压死在火车下。这暗示着过去人们对命运掌握的无力、困难。
现在,新中国的发展让旧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人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过自己喜欢的日子。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多么幸福!
三、日本侵华战争
在本书中,英子管日本人叫“小日本儿”。《惠安馆》中,妈妈要请山本大夫看英子的病,英子大声反对:“不要!不要那个小日本儿!”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也有这么句话:“(我要把钱)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可见,英子特别痛恨日本人。事实上,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1925年左右,这时虽然还没有开始抗日战争,但日本已经对中国的部分地区进行屠杀、破坏、侵略了。
19世纪下半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家变得强大,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本书作者林海音,原是台湾人。当时台湾被日本占领,日本人在台湾无恶不作,父亲不甘心在日寇铁蹄下生活,带领全家来到了北京。当时以及后来抗日战争期间,大部分中国人都仇恨日本人,英子也不例外。所以,英子称呼他们为“小日本儿”,是对他们的一种蔑视。
抗日战争已过了七十五年,我们必须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吸取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不能重蹈覆辙。但是,我们也不能记仇,要与外国合作,才能让中国进步。
四、总结
本书写的历史事实大概如此,20世纪初,学生上学困难,人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对外战争不断……虽说《城南旧事》的主旨是与童年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作者也通过描写小的人物,反映出当时中国的落后。我们必须要学会更多知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篇六: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忆童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城南旧事》
这是林海音写《城南旧事》的初衷,也轻轻地触动了我的内心。在这个大家都安静地决战新冠状病毒疫情的时候,我开始了对童年的回忆。
童年有酸梅的味道。记得是在三年级的时候,期末考试就要来临了。同学们都开始抓紧时间复习,我更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准备着。考试开始了,我唰唰地答题。原本是志在必得,结果却是不尽人意。努力追求的第一宝座,出乎意料地被同桌一屁股坐上了。“她只是比我幸运而已,下次再努力就好了”,尽管如此安慰自己,可是我的心中还是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酸酸的。
童年有糖果的味道。记得是在四年级的时候,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同学们都到学校拿通知书,坐在班级里忐忑不安地等待自己的考试结果。班主任走进了教室,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她故作神秘的说:“你们猜猜这次咱们班考得最好的是谁啊?”大家纷纷猜测,有人说是张同学,有人说是常同学。我嘴上没有说任何人,可是心中却期盼是自己。这时候,只听见老师宣布到:“是王鹏霄同学,祝贺他”。同学们投来了惊奇和羡慕的眼光,我看似不动声色,其实激动的内心已经飞到嗓子眼了,每一寸肌肤都在高兴,脑海中思绪翻动。“我得了第一名!”我心里甭提有多甜了。
童年有药片的味道。药片是苦的,所以我小时候最怕什么?当然是吃药片啦!有一次我生病了,看着一堆儿药片,唉,我无奈地捡起一个不情愿地放在了嘴里,连忙喝了一大口水,没有想到水太多反倒呛到了自己,咳咳,药片反倒吐了出来。怎么办呢?奶奶是我喝药的监工,于是我耍起了小伎俩。趁她不注意,我偷偷地把其他药片扔到了垃圾桶里。但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晚上还是被爸爸发现了,他痛骂了我一顿。他亲自监督,我只得老老实实地喝药片啦,唉,心里那可真是苦啊。
童年有辣椒的味道。上五年级前的暑假,我们全家去北京旅游。由于弟弟太小,只有我和爸爸选择爬长城。长城蜿蜒陡峭,我有些不自信,事先和爸爸商量,爬到第7阶的第一个出口就下山。我们先是轻松快乐的走着跑着,后来变成了慢慢挪着,甚至开始用手爬了。谁想到,我们爬过了第7阶,如果再爬回去也是很麻烦的。我累得嗓子眼火辣辣的,心里的懊悔也是火辣辣的。爸爸说,将错就错一鼓作气,爬到最高的12阶再出去更像个英雄。突然间我想开了,对,面对困难也要用火辣辣的勇气。最后,我们顺利到达了终点,每每回忆这段经历我都很自豪。
人生就像一条小河,童年就是河水,她渐渐从我的身边流走。我也想留住我的童年,怎么办呢?就用笔把她记下来吧。
篇七: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题记
冬日,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的那几株夹竹桃在一棵棵细长的竹子的保护下坚强地活着,一缕金黄色的阳光照在了那本《城南旧事》上,勾起了我无尽的回忆。
翻开书本,进入它的深处——
翻阅·遇见
主人公英子的童年生活,有快乐,也有悲伤。无论是“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还是藏在草堆里的小偷”,最后的结尾都是离英子而去。直到最后“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童年的每刻每秒都是一个人的重要段落,我何尝不是这样。
记得儿时的一个傍晚,我与母亲一同漫步在村道上。天空被夕阳染上了血红色,远处巍峨的山丘在夕阳的映照下仿佛涂上了一层金粉,那片竹林却格外引人入胜!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竹子,它身着绿衣,苍翠挺拔,比现在的我还要高好几倍。我走进竹林,一阵风吹来,闻到了一股淡淡的竹香,把我心中的乌云都吹散了。翠竹也随风漫舞,发出沙沙的声音,似乎在欢迎着客人。我微笑着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份宁静。突然,沙沙的声音打乱了我的思绪,我睁开眼睛。一群小孩子正在用力拔着一根竹子,又拉又扯,可是竹子依然没有被弄断,那群孩子索性与竹子玩起了拔河,弄了半天,竹子还是没有拔下来。那群孩子悻悻地离开了。
我不由得被竹子那坚忍不拔的精神折服。不管遇到狂风,还是遇到暴雨,它依旧挺立在那儿,一动不动,就如竹林的守护神,保护着土壤以及那些绿油油的小草。
了解·领悟
在这本书中,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都有别具一格的性格。
在英子原先住的胡同里,有一个可怜兮兮的女“疯子”,她就是秀贞。她曾与一个大学生相爱,但这段恋情是不完整的。那个大学生回了老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秀贞生下了小福子,却被扔到了齐化门。她十分悲哀,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一股坚韧不拔、坚强不息的气质,后来小英子帮他找到了小福子,于是他们母女俩去找思康,却不幸被压在了火车下。当我读完了这一段悲惨的故事,我为秀贞的命运感到悲哀,她的一生就像是一株夹竹桃,当她找到自己的爱情时,夹竹桃的叶片如柳似竹,红花灼灼,十分茂盛,但当她与小福子被火车压死时,夹竹桃便凋零了,回归土地。人生总会有着许多悲欢离合,流逝的终究无法挽回,正如那朵垂落的夹竹桃一般,永远都无法回到树枝的怀抱中。
每当我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我就会想起那个傍晚,想起那片苍翠葱茏、依然挺立的竹林。与其含着泪回首过去,不如微笑着展望未来。
其实,无论是垂落的夹竹桃,还是挺立的竹子,它们都有生命中最美丽的瞬间。夹竹桃会牺牲自己被人们拿去当药材,竹子与它也有些相似。人人都知道竹子一开始是笋儿,而且往往会成为一道道美味佳肴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任凭人们品尝,都没有怨言。虽然我也品尝过,但每当我要将它送入嘴时都会犹豫一下。
成长·受益
英子的童年渐渐过去了,爸爸的花儿也落了。在毕业典礼那天,她衣襟上别着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代表全体同学领取毕业证书。
而我,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迷上了有关竹子的诗句,例如“千磨万仞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宁不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
当我读着这些句子时,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儿时初见竹林的场景:身着绿衣,苍翠挺拔,淡淡的竹香,沙沙的声音……
有些人的一生就像夹竹桃一样:当你出生时,夹竹桃发芽了;当你风华正茂时,夹竹桃姹紫嫣红;当你年过花甲,夹竹桃渐渐枯萎了。
而我,更希望我的一生能像竹子一样,自己遇到困难时能一直坚持,他人遇到困难时也能挺身而出,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偶尔回到那充满童真的乐园中看一看,拾起那片落叶,不去悲叹命的短暂,而是赞颂它优美的纹理和颜色,让其成为那竹海中的一棵坚韧挺拔的绿竹和生命中永远的那朵夹竹桃。
合上《城南旧事》,望着窗外那一棵棵细长竹子保护下的夹竹桃,我心淡然,不禁感叹到:“童年真美好!”
指导老师:陆琰(公众号:浙里少年)
篇八: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读《城南旧事》时,就真切地感觉到,林海音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才会动起笔,让真正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想那在惠安馆门口,痴痴地等待着女儿小桂子回家的秀贞,日复一日地在心底思念着她的心上人,为不知身在何处的小桂子做衣裳已成为了一件日常小事。别人说她疯了,她不辩解。只为寻找女儿与丈夫而惆怅,但英子却愿意跟她做朋友,愿意听她讲着思康三叔,讲小桂子……听得糊涂,听着听着,英子就分不清现实与梦境了。醒来时,一切却也成为了过去。
然后,英子就搬家了,搬去了新帘子胡同。在新家,英子又和谁有了“我们看海去”的约定?当那个小偷被捕时,英子又是多么的不舍。甚至于不愿意告诉任何人。英子说她分不清好人和坏人,但是她就是不舍得离别。当得知那人要走时,英子的眼泪控制不住的就流下来了。
还有呢?是来了又离开的兰姨娘和德先叔?他们坐上了马车,往天边跑去,马车跑得很快,他们是不是也在很快的驶向幸福呢?还有可怜的宋妈,为了养活两个孩子不辞辛苦的在英子家当奶妈。年复一年的像英子她们讲述小栓子和丫头子的故事,给他们做衣服,纳鞋底,幻想着健健康康的两个孩子幸福的长大。但这一年宋妈十分不安,她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直到叫了她丈夫来问清楚。她的两个孩子都没了,都没了。英子刚从朋友家回来,发现宋妈在哭,好像整个屋子里都充斥着一股悲伤的气息。宋妈,也走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在这送别的歌声中,爸爸生命的金光慢慢淡去,在临终前,他对英子说:“你已经大了,要学会照顾好弟弟妹妹,帮妈妈做事”英子听得懵懵懂懂地,十分不解。到后来,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走了。英子幼小的心灵过早体验了生离死别所带来的撕心裂肺般的痛楚,这种哀凄有多少人能承受得了?
我的童年里,没有惠安馆,没有秀贞。善良的英子很勇敢,她敢靠近被称为“疯子”的秀贞。可能我就不敢吧,但我们一样,都会有对陌生人的一个判断。即使那时的我们依然稚嫩,和陌生人许下约定,忘了自己有没有做过这类的事,可是我知道孩子懂得离别,懂得承诺。
慢慢地长大,似乎开始懂了很多事,有时会想起那些别离后就没再见的人,想起他们曾送自己一颗糖或为自己折了千纸鹤,思绪胡乱飞着,没来由地猜测远方的他们现在是什么样子,在做着什么事。童年很美好,因为我们很单纯,童年很快乐,因为我们很善良。
也许《城南旧事》只是想要告诉我们:童年过去就过去吧,心灵的童年是永恒的。
篇九: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成长与离别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中谈到的。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童年生活的写照,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林海音是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成长的,她看到了变革时代新与旧的双面景象。而在她家中,经常出入各式各样的人,有躲风声的学生,有逃到家里的一位世伯的姨太太,这给她提供了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的机会,这也是她著成《城南旧事》这部经典的原因之一。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借英子纯洁的目光,以北平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惠安馆”秀贞认亲、“荒草丛”中小偷的故事、兰姨娘与德先叔、宋妈痛惜死儿失女、父亲离世……仅仅六年的时间,仅仅六个故事,便在英子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不可泯灭的回忆。细心的也会发现一个不同寻常的规律:文章主角无一不离英子而去:秀贞与妞儿死于火车下、小偷被捕、兰姨娘与德先叔离开、宋妈回家、以及最后父亲的离世。英子记忆中的童年的消逝。而这些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成长与离别。六年,一个懵懂的孩子长成了一个镇定的“小大人”,渐渐地,小孩子开始负起了一份责任……人生的泪与痛,都化作淡淡的哀伤渗进了《城南旧事》的回忆中。
最近在读《居里夫人传》,这本书讲的是居里夫人生平的一些事,她同样也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离别。玛尼娅对母亲的记忆并不多,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可不幸的是,母亲的早逝让小玛丽娅永远失去了母爱。在此之前,最敬爱的姐姐素希雅的死,兴许就是让本来就重病缠身的母亲伤心而死的原因,无耐,玛丽娅生活中重要的两个人还是离她而去了。之后又出国留学不得不离开依恋的父亲,这无疑也是一大打击。与比埃尔共事的一段时光是最快乐的,可一场灾难无情的夺走了玛丽娅的至亲……这不都是居里夫人成长路上的离别吗?
也许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成长永远伴随着别离,可别离何尝不是另一种开始呢?英子从一个单纯不谙世事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的离别,直到那起偷盗事件,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英子意识的成长。
其实我们也是一样的在经历着离别,成长,蜕变。我们离开妈妈的怀抱被关进了一个叫做幼儿园的地方,我们用眼泪告诉她们,我们有多么的不情愿,事实上无济于事,该离开还是要离开;其实这里有新朋友,老师,玩具,还有吃的,还可以睡觉,真不错!等我们慢慢适应了,我们又被送到另一个叫小学的地方,这里不但不能迟到,还要上课,还有作业,天哪,还要考试!我们不要!咦,其实也不错,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这里的老师也很温柔,课程也不多,我们还可以玩!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又被送到了一个叫中学的地方,这里不但课程多,老师严,还要住校,我们离开了家人,离开了电视,离开了童年,埋头于题海,就像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必须前行,我们学会了不放弃……
不得不说,时间是本太快的书,在出神之间,已是下一页风光,告别了上一页的我们,又收获了多少呢?成长与别离,离别亦是一种出发和长大……
篇十: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每当听到罗大佑唱的《童年》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欢乐童年,也想起我读过的《城南旧事》这本书。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在上个世纪的老北京,不时响起小贩叫卖声的胡同、种着夹竹桃的四合院、屋里冒着热气的暖炉、厚厚的能直立起来的小棉裤、西厢房的小油鸡、佛照楼的八珍梅、城南游艺园、大鼓书场……书中的小主人英子被这些充满温情的事物包围着,又被慈祥而严厉的爸爸、操持着家务的妈妈、善良的宋妈等人宠爱着,再加上几乎每年都会新加一个的弟弟或妹妹……这样一大家子的生活故事仿佛一场韵味十足的大戏。
英子的童年趣事都体现在了《惠安馆》里。英子敢去闯一闯:她的妈妈和宋妈都不让英子去惠安馆旁玩,甚至每当走到惠安馆门口时都会加快脚步:因为那儿有一个“疯子,”可英子还是经常背着她们去那儿了,并慢慢地于“疯子”秀贞成了朋友,明白了她并不是真疯,而是因为想念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小桂子而“疯”。英子发现与自己同龄的好伙伴——妞儿竟然是小桂子时,我也不禁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到高兴:大吃一惊是因为英子每天与妞儿玩,也就是与小桂子成为了好朋友;高兴是因为她们母女两团聚了。
《城南旧事》一书没有华丽的语句,没有刻意的修饰,只是自然地描绘着城南旧事。不管是人,还是那里的一花一木,他们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英子永远的美好回忆。但是这些人都伴随着童年的脚步声渐渐消逝了,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童年的回忆,也就此慢慢破碎,散落了一地……所以,童年是人生当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最值得珍惜回味的一段时光。童年就似人一样,充满了喜怒哀乐又似一个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这种种感觉都让你品尝到了人生的“第一阶段”。
这也告诉我们,童年不仅是人生的“第一阶段”,也是回忆的开始,也是乐曲的前奏。充满着无限怀念。林海音的童年已经永远地过去了,希望大家珍惜这宝贵的童年,珍惜这一分一秒的快乐时光,充分利用童年的每分每秒。不要留下遗憾……也请大家记住自己的这段纯真的童年时光,记住儿时玩耍的伙伴;记住充满友情的小学校园;记住童年动听的歌声,记住童年的一切一切……
童年,是冬日的阳光,是雨后的彩虹,是滋润万物的雨水……童年,是一生中最绚烂,最愉快的时光。在《城南旧事》的结尾,英子告别童年岁月,成长为坚强,独立的少年,迈步走向新的生活,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南旧事》,每个人都有快乐时光。
篇十一: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偶然间在一本书上看到着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样一句话: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张爱玲与上海的关系不难理解,十里洋场,一城故事;然而提到北京,我更多的想到的却是老舍。《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反映了老北京的风貌与那个年代普通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于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翻开书架上尘封已久《城南旧事》,去探寻林海音心中的那个老北京,走进那一片斜阳古道,城南落花。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
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它是以年少的心态来记叙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书中配有照片,图文并茂,让人更深切的感受到“旧”这个字的深刻含义: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简简单单的意象,一个一个的片段,像是一扇古旧的铜门,轻叩,推开,便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另一种生活。
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啊!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的世界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地方所浮现的人物:冬阳下的骆驼队、井边的小伙伴妞儿、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与“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但是他们都是在岁月的步影中消失了。童年美梦,顿然破碎。可以说,童年时的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是一个人的重要的段落。
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是英子的童年却过得十分出色。她的童年是戏剧化的,但是却是很真实、纯朴,那样得纯净淡泊,弥旧温馨。
她的童年之所以出色,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净化的心灵,正是她有了这一颗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而世俗上的快乐,不过是金钱和名誉。
可以说,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样闪光,像玛瑙一样纯洁,像水晶一样透明,像牡丹一样鲜艳。
我们要分珍惜美好的童年。现在,我已徘徊在童年的十字路口,很快,我即将离别童年。踏上人生的木舟,感受林海音女士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愚骏而神圣的吗?
当我合上书,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无法散去。英子童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每一种感觉都是那么细致动人,我一定会珍惜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让世间的爱暖暖的延续。
篇十二: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因所著的一部小说,记录了风雨飘摇年代里北平城南的旧事。初读这本书,缘于我上小学时老师提供的书单。那时的我,所喜爱的是古典文学,而不是现代文学,所以在读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想法。
如今,当翻开第一章“惠安馆”的时候,我默默地读着,当看到书中“宋妈说:‘你不怕惠安馆的疯子?’”,我的心有一瞬的疼痛,或许是因为我那个平凡而坎坷的过去,我更能理解到这些人的痛苦。尤其是看到文中“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就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再张望一下时,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臂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或许在当时的大人眼中,这种疯子也是一种危险而低贱的存在,而身为孩童的作者,并未用有色的眼睛去看待,却也不能真正理解,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尤其是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者对于这些童年的经历,或许在记录时也有过思考吧!
当我看见“‘小桂子她妈?’宋妈哈哈大笑,‘你也疯啦?哪儿来的小桂子她妈呀?’我也哈哈笑了,我知道谁是小桂子她妈呀!”时,我的眼泪顺着脸颊缓缓滑落,浸在书籍之上。或许是因为经历得太少,却想得太多,我的心异常敏感,每当看到小孩与大人产生不理解,我就会无比的怨恨,但这里我要谈的是书籍而非我自己。
总而言之,我曾在导读中看见,“‘从英子的童年中,你或许能看到自己童年的天真浪漫、无忧无虑,以及难以言喻的细小心思,那时你虽然对世界一知半解,却常用独特而纯洁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人、事、物,剔除了偏见;……’”在这一段的最后写道,“……这是一场灵魂穿越的时空旅行,行程短短几万字,而思绪却会在你合上书页以后,继续遨游。”是的,我的思绪即是如此,只因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我有一种淡淡的悲哀与凄凉,或许是因为太过纯真,所以才会一次次地被伤害,或许又是因为纯真,那些本应刻入心底的疼痛会随着毫不在意的时光成为回忆。
如每个人一般,或许回首遥望,我会发现人生已走过几分之几,当我阅读《城南旧事》后不得不说,如果作者这些经历是由我经历的,或许我不会像作者一样,只把她们当成一个故事,而是真正的去理解这些人,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完全理解是不存在的,《城南旧事》最重要的记录平凡却又触动人的心灵,因为这是最真实的生活,不带任何情感的描写,却透露出无尽的情感,尽管作者的字里行间没有太多的描写。
人生或许就是如此,英子经历了很多人的人生,她们只是英子生命中的过客,而英子同样是她们生命中的过客,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场作者回忆往事,带领读者跨越时空,穿越其间的时间之旅,而是一场人生交错的冷暖戏。
每个地方的每时每刻都会有不同的事情,每个人的经历都神秘而又平凡,有各种只有自己方能体会的苦楚,也有摆在明面上的欢乐。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然而在这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每个人都是对方的过客,客终究是客,逝去了只能是一个回忆,忆起时那些真正能入你心底的人也会浮现。
文中“不管是六年,是一个多月,秀贞跟我一样的算不清楚。”当我读到此处,我觉得也许人生就是这般,那些梦魇在你走不出的时候,将困扰着你,黑暗的深渊永远都不在前方或后方,它就在你的脚下,安然的存在是为了指引光明的方向。你可以选择温暖,也可以选择冰寒,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温暖,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厌恶冰寒。
所谓阴阳,所谓乾坤,或许只是钟摆看似有无数可能中的两个极点,看似有无限可能,可实际上唯有两个可能。当一切浮现眼前,当人物跃然纸上,也许你读过,也许像我读过很多遍,每一遍都有着不同的滋味,去体味字里行间那人物跃然纸上,而情绪却由你的心境而成,或许你会笑,或许你会哭,或许你会在人情冷暖中迷茫,或许你会淡漠而对。
其实人生总是不停变换的,局外人看得清,却无法拯救局中人,因为那样自己也会入局;局中人再明朗,也无法成为局外人,因为局早已定。只能在无尽的深渊中陷入泥潭,也许会在泥潭中得到光束而化为凄凉。
每个人的人生会引起熟悉之人长吁短叹,但终究那只属于自己。书中的英子记录出许多人的一段人生,可她们真正能够造成现状和选择如此,还是她们自己,人生的故事因此会展开。风雨飘摇的北平,和如今的一样,路上的每个人都有一段平凡而坎坷的经历,或许当你回首过往,就觉得那不算什么,当你身陷其中,便知道无助不是不可能,你的面前只有两条路,第一是死,第二是无助,相信许多人都会选择活着,童年的创伤将随时间而流逝,或者在时光的洗礼后彻底爆发。这就是为什么我对秀贞有同理心的原因,因为她的那般正是我的过去,从希望到失望,又而相认,再到最后的失望。也许“惠安馆”中从前的事都过去了,英子会慢慢忘记,我的心却是愤怒的。
滚滚红尘几多人,从作者能够记起童年往事来看,这些回忆依然刻在心底,也许不是痛,而是思念。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当你回首过往,都会有一个想念的人,也许没有,但总会有记得的,也许无关情感只因血源,也许无关血源只因情感。在这个世间,相似的人很多,匆忙一瞥,心中会有一丝迷惑,但很快也不会记得。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这是英子喜欢念的《我们看海去》。
这里,《我们看海去》讲述了“厚嘴唇”的故事,但其中有一句,“去,去,回家要钱去,教人要钱,这老头真坏!我心里想着,便走开了。”当我读到此处,我觉得这位老头也许为生计所迫,才是如此。只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易,不能因为体谅别人就残忍地对待自己。如今的世界,不是战乱的你死我活,因为每个生命都一样,只是平常的人会把一件事当作笑谈,而心思细腻的人或许就被吓得因此死亡。想太多又如何,如若不想又怎能明白。
总之,《城南旧事》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情节跌宕而起伏,“厚嘴唇”、“疯子”、宋妈、兰姨娘这些人,让我觉得讽刺,也让我觉得心酸,却并未投入太多情感,因为勾起情感的,是自己的回忆,而沉浸在回忆中,只是因为依恋,而现在我并不想依恋。
或许,当你翻开这本书时,你也许会有与我一样的心情,或许有着不同的感受,但也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一样的——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穿越其中,开展一场奇妙的时光之旅。
篇十三: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秋已微凉,黄昏近了,夕阳的颜色如醇厚的红酒,让人沉醉。我轻轻合上《城南旧事》,那些发生在老北京的故事,还有作者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世间真善美的呼唤,一下子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本书由英子这个人物的成长作为串联,以她孩子般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滴,记载着英子童年的成长经历,旁观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可这本书的每一篇,主角总是离开英子,像最好的玩伴妞妞,惠安馆的疯子秀贞,藏在草丛里的“小偷”,坐在驴背上离去的宋妈,最后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淡淡的哀愁,沉沉的怀念。也许,童年就是记忆的开始,也是梦中的成长。
北平于英子而言,是敦朴的,平凡的。她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小女孩,有着梦一样精彩的戏剧化的童年。她不理会众人的流言蜚语,和“疯子”秀贞一起玩,帮她找回失散了六年的小桂子,还偷来妈妈的金镯子给她做路费;她同情被生活所迫的“小偷”,不认为他是坏人,想和他一起去看海;她特别理解妈妈的处境,所以拼命撮合兰姨娘和德先叔叔的感情,只是不想看见妈妈伤心……英子的双眸里充满了爱和善良,所以她才拥有很多的幸福。现在的我们早上起的很早,肩上的书包很重,小脑袋里的知识很多,却总少了天真活泼,少了正义善良,甚至对于父母的付出,老师的关爱也熟视无睹。
“一起去看海”,多了不起的梦想,对于我这样一个生于潜山的孩子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念想?
英子生了一场大病,整整昏迷了十来天,爸爸妈妈还有宋妈对她无微不至地关心。为了她搬了新家,为了她到关帝庙烧香,为了她奔波在家与医院之间,这份亲子之情深深感动着我,也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事情。
记得我三岁的那年暑假,因为吃西瓜不小心下巴磕到了椅子上。妈妈正在厨房做饭,爸爸正在院子里洗衣服。他们听到我的哭声急忙赶过来,二话不说就骑车带我到县医院。我恍惚记得一个穿白大褂的叔叔拿个针线向我走来,爸爸把我抱在腿上,妈妈使劲摁住我的手和脚,我哭得稀里哗啦。多年后妈妈告诉我,下巴的那道淡淡的疤痕就是小时候调皮的结果。我想当时爸爸妈妈的心情一定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定为我的受伤担心得要命。原来天底下父母的爱都是一样的。记得书上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中长大的”。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在英子小学毕业典礼的那天,最爱她的爸爸去世了。可文中没写到英子哭哭啼啼、伤心欲绝的画面。英子长大了,“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会闯过去了”这是爸爸生前对她的叮嘱。生活中总有一些意外和坎坷,非得亲身经历才算本事;只有不断“闯练”才可以长大,才可以担起责任。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需要我们用耐心和毅力去跋山涉水,才能抵达心中的那片海。
城南旧事,梦一般的故事。
向天空架一座通往彩虹的梯子,每往上走一步都会拾起不一样颜色的梦,直至拾起所有颜色,就算长大了。
篇十四: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村上春树说:“我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成长的刻骨铭心,伴随着花瓣飘落悄无声息,而童年的记忆也如同满地零落的夹竹桃,一逝不回却又芳香永驻。
捧起一本城南旧事,让我回到了那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冬阳下响着清脆驼铃的骆驼队又来了。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丛里的小偷心,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的我的爱花的父亲,却再也回不来了……
书中年幼可爱的英子说:“我将来要写一本书,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也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可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读完这本书的我,心中也有大大的问号。给“我”染红指甲,讲思康三叔和小桂子的事的“我”所喜爱的秀珍,真的是胡同里人说的疯子吗?给“我”讲故事,和“我”许下“一起去看海”的美好诺言却被“我”无意出卖的男人,为何是别人所憎恨的小偷呢?
他们是大人口中的坏人,却是她眼中的善良人,就像天和海交织在一起,没有缝隙。她稚嫩的双眼分不清什么是天,什么是海,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不顾众人凌辱也要找到丢失的孩子的她,和为了给弟弟挣学费而迫不得已走上歧途的他,真的是被憎恶的坏人,社会的罪人吗?我在心里一遍遍地问自己。他们是好人的吧,我认为,可书中的大人们都说他们是坏人,或许我也分不清什么所谓好人和坏人了吧。
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中说:“相思是一篇冗长的腹稿,可发表出来往往很短。”英子的回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戛然而止了,父亲去逝了,石榴掉了,花瓣落了,她在满地零落的夹竹桃中,懵懂又静默地送别了自己的童年。从此之后,她是小小年纪便要承担家中责任的长女了,旁人说:“英子,你长大了,不能再……”,“英子,家里就数你最大了,你要……”,纵使心中满怀愁怨和悲伤,可又有何用呢?她必定要“睁开眼挥别少年时光,像个成年人一样,独自等待阳光普照,晒穿所有的绝望。”成长就是在父亲花儿落下的那一瞬间的镇定与安静吧。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进来,听见悦耳缓慢的铃声,童年又重临我的心头”。多少悲欢离合,穿过时间的缝隙,都在送别童年的从容和淡定中。那首“我”为别人唱了五年,而现在轮到别人为“我”唱响的骊歌,父亲啊,你听到了吗?我真如你愿的那样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致谢词,可你却再也看不到了。或许这就是成长吧,眼睁睁地看着身边陪你哭过笑过的人一个个走远,成长这个过程必定是有牺牲的,而每个人的愚骏而神圣的童年,都应该被缅怀。
半个世纪的别离,城南的落花依旧,然而零落的,只是人们记忆的碎片。“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实际上的童年过去了,心中的童年永存。骊歌依旧,被女儿情结滋养的乡愁情思,少了一些迷惘,多了一份缅怀,正如那朵垂落在她衣襟前的夹竹桃。
篇十五: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
《城南旧事》讲述了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谈笑过、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都一一悄然离去。
这本书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作者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在剧情中,主人公英子帮助秀贞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女儿妞儿,秀贞带女儿去找爸爸,却不幸一同命丧于火车下。这使我明白了要坦然地接受离别与坎坷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奋进,珍惜生命与美丽的过往。英子认识了一个为了供弟弟上学而不得不去偷东西的朋友。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这个人被巡警抓走了。如果每个人都用一颗善良的心去看待世上的一切人和事,世界会是另一番景象,人们也会变得真诚。再后来,兰姨娘和德先叔离开了这里,宋妈被她丈夫接走了。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石榴掉了,花儿也落了,英子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自主人生的路程;同时,父母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却一个个相继离开,我们背负的责任也更重了。
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是英子的童年却过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戏剧化的,但是却是很真实、纯朴,那样得纯净淡泊,弥旧温馨。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样闪光,像玛瑙一样纯洁,像水晶一样透明。而我们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侵蚀,脑子也越来越复杂了,使得我们不能像英子一样拥有真正的快乐,童年便在时光的步影中消失了。
因为我就要六年级了,将要徘徊在童年的十字路口,踏上人生的木舟,感受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愚骏而神圣的吗?这本书就像夏浪里的一缕清风,让我知道春去还能再来,花谢还能再开,但我的童年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林海音笔下的城南旧事,是美好而又平凡的,一个个文字,散发着温暖的气息。读着读着,我的心头总有一份暖暖的爱,因为这些发生在老北京的故事虽然已经沉默了很久很久,但依旧像一坛老酒,散发出淡淡清香。